在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北湖基地四車間,一個個輻照分解平臺滿載著醫用口罩,在連續輻照傳動裝置的帶動下,等間距、勻速地經過改造升級后的電子束輻照裝置,完成消殺作業,形成了完整的一個閉環軌跡。
這套“特殊”的消毒滅菌生產線是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最新改造的,作為國家科研機構,疫情出現后,長春應化所迅速組織科研力量進行技術攻關,成功改造電子加速器輻照射線裝置系統及連續傳動設備,對吉林省內企業生產的防護用品開展消殺服務,大大縮短了消殺時間和周期,有力的提升了吉林省防護產品的生產供應和保障能力。
“改造后的這套生產裝置只需要把需消殺的疫情防護產品放到其中,設備會自動流轉進入到輻照車間,再根據消殺需要的技術指標,我們設定消殺的時間和輻照的計量,一個流程,大約在15到40分鐘之間。”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副所長衣卓表示。
為了升級改造這套設備,長春應化所的工作人員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不少工作人員放棄春節假期休息時間,與生產企業開展緊密對接,加速裝置升級改造和工藝優化。“小到小車的改造,大到里面整個裝置的改造,都是系統性的。在技術指標或者工藝指標的設定上,我們對醫療方面的指標不太清楚,所以需要跟企業之間多方聯系、快速摸索,才能設定符合和滿足醫療行業的消殺指標。”衣卓告訴中國吉林網記者。
時間緊,任務重,科研人員加班加點,短短幾天新消殺生產線應運而生,正月初五便快速投入生產。從剛開始的每天幾小時的消殺作業,到目前十幾個小時的不停運轉,長春應化所為我吉林省防護產品的提速供應加入了催化劑。
“我們作為技術供給方,按照企業的需求,現在每天處理口罩或者防護服大約在5到8萬個之間。隨著量的增加,我們可以在輻照效率上,在工藝上繼續優化,繼續滿足省內醫藥企業的消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