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國標準化工作要點
2022年標準化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把《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落到實處,深化標準化改革創新,著力提升標準質量效益,加強標準國際化工作,進一步構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一、著力統籌協調,推動《綱要》貫徹實施
1.加強《綱要》重大意義、目標任務和重要舉措的宣傳解讀。
2.推動印發《綱要》三年行動計劃。
3.對照《綱要》和三年行動計劃要求,制定《綱要》實施意見和相關文件,細化責任分工,逐項落實到位。
4.研究制定《綱要》中高端裝備制造標準化強基等7項工程和鄉村振興標準化等5項行動的具體實施方案,推動工程和行動落地實施。
5.進一步建立健全標準化工作協調推進領導機制。各地方探索將標準化工作納入政府績效評價和政績考核。
二、著力重點突破,健全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
6.出臺一批高端裝備與信息技術、綠色低碳、現代服務融合標準,支撐裝備制造高端化發展。制定高分子材料、碳纖維復合材料、綠色低碳建材等關鍵基礎材料標準。
7.編制平臺經濟標準化指導意見,組織制定家政電商、中央廚房、共享出行和住宿等平臺經濟標準。
8.加快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區塊鏈、人工智能、能源互聯網等領域標準供給。
9.加強數據分類分級保護、數據共享安全、數據治理、數據資產評估等重點標準研制。
10.加快個人信息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網絡安全產品和服務、網絡安全人才等網絡安全重點標準制修訂。
11.研制智能電網、智慧醫療、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能家電、超高清視頻、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急需標準。
12.開展消費品質量分級標準化工作,加強嬰童用品、化妝品、適老化產品和服務、家電噪聲限值等標準制修訂。健全食品質量國家標準體系。
13.推動信用信息交互和共享標準研制,加快信用監管、承諾、評價、修復等標準研究。
14.加快多式聯運、綠色物流、冷鏈物流、跨境電子商務、快遞服務等現代物流領域標準制修訂。
15.加大養老、托育、冰雪運動、文化旅游、健身休閑等服務消費領域標準研制力度。
16.組織編制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推動碳排放術語、管理體系、碳排放核算報告、生態碳匯等一批基礎通用標準研制。提升重點產品能耗限額和能效標準水平。
17.加大新能源利用、大規模新能源調度、電力系統安全、電力儲能、氫能等領域標準研制力度。
18.組織開展印刷、玻璃、礦物棉、石灰電石等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和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標準制定。
19.加快構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標準體系,推進自然資源調查、登記、評價、評估、監測等系列標準制定。
20.推進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系列標準制修訂,加快海洋、濕地、森林、草原、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地重點標準建設。強化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標準制定。
21.強化水資源、水利水電工程、水庫生態流量、國家水網、智慧水利等標準制修訂。
22.加快糧食種子、蟲霉防治、綠色儲糧、裝卸減損、適度加工、副產物資源化利用等糧食節約減損標準建設。
23.加強棉花種子、種植、采收、加工、倉儲、物流以及質量、檢驗、貿易、裝備與儀器、紡織等全產業鏈各環節標準研制。
24.開展村容村貌提升、農村供水、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農村廁所建設改造和數字鄉村等標準研制。
25.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城市基礎設施服務等標準建設。
26.制定礦山安全、危險化學品、物資儲備、消防救援、減災救災等標準,推進個體防護裝備標準化專項行動實施。制修訂一批電動自行車安全、特種設備安全和機械安全標準。
27.推進社會治安、刑事技術、執法技術、安全技術防范、網絡安全保衛、道路交通管理等標準研制。
28.加強常態化疫情防控標準支撐,研制應急傳染病患者轉運設備、應急醫用模塊化集成系統等應急防護設施標準。
29.加強國家行政管理和服務標準化技術組織建設,推進政務服務事項集成化辦理、行政許可工作規范、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等行政管理和服務領域標準研制,深入推進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建設。
30.加大勞動就業創業、社會保險、適老化改造、兒童福利、未成年人保護、殘疾人服務、社會工作等標準研制力度。
31.健全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管理機制,持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
三、著力改革創新,增強標準化發展動力
32.完善標準審評制度,加強標準復審工作,持續優化存量標準結構,實現標準體系動態維護。研究建立推薦性國家標準采信團體標準機制。
33.推進機器可讀標準工作,探索數字化條件下國家標準管理新形式、新機制。
34.聚焦綠色生態、食品消費品、生物技術、有色金屬、能源等重要支柱產業和新技術領域推進標準樣品研制,提高國家標準樣品專業領域覆蓋面。
35.推進行業標準代號和范圍清理確認工作,探索建立地方標準制定范圍清單指南。
36.進一步公開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備案信息,提高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的透明度。
37.發布實施促進團體標準規范優質發展的意見,實施團體標準培優計劃,推動學會、協會、商會團體標準化建設,引導社會團體制定原創性、高質量標準。
38.完善團體標準化良好行為系列國家標準,推動團體標準組織開展自我評價和自我聲明。
39.鼓勵企業標準化良好行為創建,爭創企業標準“領跑者”,以高標準引領企業生產高質量產品、提供高水平服務。
40.持續推動企業開展對標達標活動,瞄準國際先進標準提高水平,拉高質量高線。
41.建立標準創新型企業制度,以標準創新推動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
42.舉辦“民營經濟標準創新周”活動,引導民營企業積極參與標準創新,激發民營企業創新活力。
43.建立國家統籌的區域標準化工作機制,推動區域問共商使用標準、聯合制定標準、協同實施標準。
44.推動京津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聯治,發布實施液氨貯存使用風險防控標準。
45.加快長三角城際軌道交通和跨省公交標準建設,促進長三角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46.推動實施粵港澳大灣區共通執行標準,支持粵港澳三地市場要素跨境流動。
47.推動長江經濟帶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等區域標準化建設,完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標準。
48.開展城市標準化行動,鼓勵地方開展標準化創新發展和城市標準化綜合試點,探索建立更加有效的工作管理和運行機制。
四、著力提升效能,強化標準實施與監督
49.統籌標準制定與實施,加強企業需求、消費需求和監管需求調研,強化調查分析和實驗驗證,開展標準實施宣貫,提高標準質量,推動有效實施。
50.加強法規引用標準制度研究。在宏觀調控、行業管理、市場準入等政策制定中積極應用標準。推動將標準條款納入合同示范文本,推薦市場主體使用。
5l.健全強制性國家標準實施情況統計分析報告制度,面向產業集聚區,布置開展一批強制性國家標準實施情況統計分析試點。
52.強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監督抽查,加強對文本規范性、與法律法規和強制性標準符合性,以及內容矛盾等情況的檢查。
53.持續推進團體標準、企業標準“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檢查。
54.探索建立標準實施監測平臺,加強部門地方協同,及時評估研判,督促標準有效實施。研究健全政府頒布標準制定實施全過程的追溯、監督和糾錯機制。
55.建立健全標準實施舉報、投訴機制,推動建立標準監督舉報渠道,強化標準化輿情監測。
五、著力國際合作,深化標準制度型開放
56.完善采用國際標準制度政策,制定實施重點領域采用國際標準計劃,開展重點領域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比對分析和適用性驗證,加快國際標準的轉化和應用。
57.研究建立國內國際標準化工作協同機制,推動國內國際標準同步提出、同步研制。
58.健全標準外文版管理機制,推動國家標準外文版同步制定。加強強制性國家標準外文版編譯工作。面向重點貿易商品和對外承包工程加強標準外文版供給。
59.履行國際標準組織成員國責任義務,跟蹤參與國際標準化組織(1SO)、國際電工委員會(1EC)、國際電信聯盟(1TU)等國際標準組織戰略規劃制定和組織治理。
60.聚焦1SO、1EC和1TU等國際標準化發展戰略的重點領域,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循環經濟、新型電力系統、數字經濟、產品安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國際標準制定。
61.深度參與民生福祉、性別平等、優質教育、可持續金融等國際標準化活動。
62.依托重大項目建設和國際科技合作,積極推動采用普遍適用的國際標準。
63.加強自貿區建設中的標準合作,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框架下,推動開展成員間標準協調對接,支撐高水平自貿區建設。
64.完善“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標準信息平臺,探索國家問聯合制定標準的機制,推進中外標準互認。
65.加大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中標準問題的跟蹤、研判、評議和預警,引導企業增強合規意識,提升技術性貿易措施的標準應對能力。
66.統籌推進標準化與科技、產業和金融對外交流合作,參與聯合國有關機構和WTO、APEC、G20、金磚國家等國際組織的標準化活動,持續深化與歐洲、非洲、泛美、東盟、海灣阿拉伯國家等區域標準組織交流,加強東北亞標準化合作,舉辦金磚國家標準化機構負責人會議。
67.支持各地圍繞產業集聚區搭建促進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的平臺,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和科研機構積極參與各類國際性專業標準組織活動。
68.積極開發和實施標準化能力建設對外援助項目,加強標準互鑒、人員交流和經驗共享。
69.開展國際標準組織國內技術對口單位年度考核工作,提升服務企業、社會團體和教育、科研機構等社會主體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能力。
六、著力窮實基礎,提升標準化治理能力
70.對現行標準化相關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開展清理評估,研究修訂《標準化法實施條例)),加快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相關管理辦法修訂步伐,加快啟動物品編碼領域重要規章制度的制修訂工作。
71.推動技術委員會分類組建,加快推進機構治理、集成電路等技術委員會建設,支持醫療、生物等新技術領域建設一批標準化工作組。
72.持續完善考核評估機制,開展100個技術委員會考核評估,強化考核結果的應用,加大整改、調整、撤銷力度。建立技術委員會聯絡機制,打通技術委員會之間“微循環”。
73.完善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網絡課堂,上線一批優秀標準化課程,加強標準化知識普及。
74.持續提高標準化技術組織委員構成廣泛性,進一步拓寬外資企業、民營企業等利益相關方參與渠道。
75.制定標準化與科技創新互動發展的指導性文件,推動將標準作為重要產出指標納入科技計劃實施體系,開展科技計劃項目形成標準研究成果統計工作。
76.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的評價機制和服務體系,建設科技成果標準化服務平臺。
77.探索開展標準與知識產權融合試點,加強標準專利聯動。擴大國際創新管理體系與知識產權標準化融合試點。
78.修訂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管理辦法,發布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申報指南。
79.強化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日常考核,提升創新基地管理水平,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融入標準,提升標準科技水平。
80.出臺加強國家級標準驗證點建設的指導意見,發布標準驗證點申報指南,啟動標準驗證點申報工作。
81.組織開展第11屆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評選表彰,樹立一批標準化工作先進典型。
82.大力發展標準化服務業,培育壯大標準化服務業市場主體,搭建標準化服務平臺,推動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知識產權、標準樣品等融合發展。
83.推動數字標準館建設和各級標準館發展,強化標準信息化服務。
84.指導地方建立完善標準化服務體系,面向重點產業、重點區域,開展標準化服務進企業、進園區活動,探索建立標準化服務評價機制。
85.加強標準數字化技術研究,把握前沿科技發展趨勢,增強標準化基礎理論儲備。
86.強化標準化高等教育,推進更多高校設立標準化專業和方向。深入推動標準化職業教育,編制“標準化技術”專業教學標準,在標準化相關專業推廣“1+X”證書制度。
87.建設若干標準化人才培養基地,加大各級各類標準化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力度,重點加強國際標準化人才和重點企業人才培養。
88.把黨的全面領導和政治建設貫穿到標準化工作的全過程、各環節,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要求,加強紀律建設和作風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