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別聊經濟了,還是聊聊養生吧!”春節前夕,一家北京企業的年會上,有員工這樣調侃。
為什么?從數據上看,去年北京經濟的亮點明明不少啊!
2023年,北京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了5.2%,工業、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市場消費都交上了不錯的成績單,大趨勢持續回升向好。
——北京以優勢行業穩住經濟增長基本盤。
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以及金融業等北京服務業的“優等生”,去年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7成;作為工業領域的“排頭兵”,裝備制造、汽車行業等把工業增加值增速往上拉了4.1個百分點;1200余家市級專精特新企業和300余家國家級“小巨人”企業產值分別同比增長5.2%和15.2%。
——北京以潛力行業賦能未來。
北京數字經濟占GDP的比重繼續攀升,達到42.9%;新型儲能、半導體器件、顯示器件、新能源整車制造等行業增長強勁,推動工業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北京以政策蓄能激發活力。
財政支出向民生領域傾斜,15項穩就業措施集中推出,營商優化帶動全年新設企業近30萬家;推動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指導意見、進一步培育服務獨角獸企業發展措施等新政也相繼出臺,助推企業創新能力提升。
疫情沖擊的寒冬過后,北京這座超大城市人氣的回升、市場的回溫是實實在在的。雖然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但其他領域的投資仍保持活躍,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孕育,恢復向好的信號持續釋放。
然而,一些市民對經濟“回升”似乎感知不明顯。不少人的直觀感受是:工作不好找了,生意不好做了,錢更難掙了。
這,就是宏觀數據和微觀感受之間的“溫差”。
2023年,是三年疫情防控轉段之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一季度,GDP增長了3.1%,上半年上升到5.5%,前三季度累計又回落至5.1%……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是疫后經濟的關鍵詞。
5.2%的增速高不高?與2023年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4.5%增長目標相比,應該說高于預期。北京仍在努力走出三年疫情留下的陰霾,也正因如此,這份5.2%的“成績單”,尤為不易。
但有人一聽到“企穩向好”,便一臉不屑一顧。難道大家不樂意看到經濟復蘇嗎?當然不是。市民期盼的,是以更開闊的視野、更可信的邏輯,解釋統計數據背后的事實和趨勢。這也是我們在新春之際推出這個系列述評的初衷。
我們關注宏觀數據,因為它反映了經濟發展的時與勢。但是,總體上發展不錯,不代表每個方面都好。統計樣本的選擇、數據處理的方法,都會影響人們對宏觀數據的理解和感受。
比如,規模以上的企業數量雖然占比不高,但產出規模大,對經濟整體走勢的影響更明顯;中小微企業吸納了大量就業人口,它們的經營好壞被更多人感知,但對宏觀數據的影響卻相對較小。
又比如,市民關注的收入數據,總有人吐槽“被平均”。去年,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1752元,比上年名義增長5.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2%。單純從數據上看,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速同步。
但不可否認,由于人們所處行業和企業經濟效益不同,實際收入千差萬別,很多居民的實際收入達不到平均值。根據統計規律,居民收入統計結果一般呈正偏態分布,平均值往往偏離并高于一般水平,即大多數個體數據會低于平均值。
“溫差”還與“時差”有關。經濟回暖從宏觀層面滲透到百姓生活,需要時間,政策效力、消費潛能等紅利釋放也需要時間。
經濟“溫差”或許不能回避,但心理“落差”可以消除。
我們既不能因宏觀經濟整體向好就忽視個體困難,也不能因個體困難就誤判整體發展趨勢。在全球經濟低迷的復雜發展環境下,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春江水暖,生機勃發。2024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北京市將在深化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全面提升“兩區”建設水平等方面繼續發力。相信隨著宏觀經濟指標持續改善,更多積極的變化會逐漸傳導到市民身邊,使我們的個體感受與宏觀數據逐漸“同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