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必須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能夠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和增長動能轉換,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舉措。
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是樸素的真理。”新質生產力是一種先進的生產力質態,它摒棄了損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以創新為驅動推進經濟、產業、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升級,形成綠色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
在當今日益工業化的世界,人們對“綠色”的理解,主要是指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生物多樣性的維持,資源的永續利用,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等等。綠色生產力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的生產力。在經濟發展的馬拉松競賽中,是決定誰有希望勝出、躋身世界前列的關鍵因素之一。
推進新型工業化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以綠色發展為底色將高質量發展貫穿于新型工業化全過程,改革工業傳統粗放式增長發展模式,通過先進的技術改造和設備升級,實現生產過程清潔化、資源利用循環化、能源消費低碳化、產品供給綠色化、產業結構高端化,持續提升工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才能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綠色生產力。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是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基本原則,也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底層邏輯之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指導我國處理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等關系。只有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持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才能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發展,從而全面實現美麗中國建設。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動能源系統和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必然選擇,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路徑。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爆發式增長極大地拓展了人類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但是這一過程也帶來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許多發達國家都經歷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在國際綠色低碳發展的大趨勢下,我國作為負責任大國需要承擔起減少碳排放的義務,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承諾。因此,我國的新型工業化必須堅持綠色低碳的發展導向,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可再生能源開發、能源效率提升、碳捕獲碳存儲等舉措,減少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同時,生態保護、節能減碳也能創造出對開發可再生能源、提升能效、減少碳排放、碳捕獲、碳存儲以及碳匯、碳金融等產品、服務的巨大需求,帶來新興產業發展的機遇。
不斷提升社會經濟發展的“含綠量”
我國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以綠色發展為底色,全面推進新型工業化,重視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加強綠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布局發展,培育綠色生產力。
以全面推進新型工業化為抓手,完善綠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全面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均是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有效路徑,其中,新型工業化是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核心,以全面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為抓手,有利于建設自主可控的綠色供應鏈體系,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為完善綠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為培育綠色生產力奠定良好基礎。
重視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推動其實現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發展。傳統產業不等同于落后產業,強調培育和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也不是簡單地拋棄傳統產業。相反,需要通過科技創新重塑傳統產業特別是傳統制造業的競爭優勢。要進一步優化傳統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推動煤電、鋼鐵、石化、建材等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節能降耗,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積極推進傳統化石能源節能清潔低碳高效利用,加快提升終端設備電氣化和電力綠色化水平,有序建設新型能源體系。通過傳統產業的綠色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加快用能結構和工藝過程的綠色轉型,持續提升傳統產業能效水平到世界先進水平,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園區、低碳園區,強化傳統優勢產業的綠色競爭力,鍛造產業鏈長板,激發綠色生產力。
加強綠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布局發展,培育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綠色生產力。新能源、新材料、綠色環保等綠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制造、未來材料、未來能源等未來產業的布局發展是培育綠色生產力的戰略選擇,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支撐。通過加快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做強綠色制造業、綠色服務業和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打造綠色低碳產業集群,有利于培育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綠色生產力,不斷提升社會經濟發展的“含綠量”。
要培育綠色生產力,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營造綠色轉型的良好環境。
強化要素保障。為全面推進新型工業化、促進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和綠色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布局發展,提供充足的要素保障,如加大對新型工業化推進中綠色發展人才培養和綠色發展技術研發的資金支持,為傳統產業綠色低碳技術改造和設備升級提供綠色金融支持,為完善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提供土地、資金、人才、技術等支持。
倡導綠色文化。在全社會樹立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的生產生活觀念,綜合運用綠色低碳發展愿景、價值觀、制度規范和行為實踐等形式,喚醒人民主動踐行降碳減污等環保行為的意識和決心,積極參與生態保護與生態環境治理,培育和倡導綠色文化。
培育綠色消費場景。通過稅收減免和財政補貼等措施,完善有利于促進綠色消費的制度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車、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新型儲能、綜合能源服務等綠色消費場景,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作者:王婧1、袁驚柱2
1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
2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