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雜志創刊20年來,我定義其為“浙商的守護神”。在很多時候,他們都站出來,為浙商發聲,為浙商賦能,支持我們專注發展、踏踏實實把企業辦好。那么,如何把企業辦好?我和各位分享華立的一些心路歷程。
與時代同步
從計劃經濟到改革開放,從中國加入WTO到現在又進入新時代……一路走來,華立穿越了多個經濟周期,所以我們感觸也比較深。
我始終認為,企業成功的經驗是不可復制的,即使我們自身重來一遍,也不一定能得到同樣的結果。但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發和借鑒,因為成功者一定會有最核心的底層邏輯,如果把這個核心邏輯想明白,那么照樣可以成功。而在我眼里,始終與時代保持同步就是企業發展的核心,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
我曾經問馬云:你自己從現在開始再來一遍行不行?他回答:不可能行,當時的時代環境更重要。所以企業的成功有時候不光靠努力,還要靠“運氣”,所謂“運氣”就是要踩準時代的節奏。尤其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中,像我們這樣的民營企業看起來很強,其實也很脆弱,如果踩錯了時代的節奏,即使企業自身沒有問題,照樣有可能一夜之間分崩離析。
華立創立至今54年,從沒想過要成為世界500強,我們只希望能夠成為一家基業長青的“百年老店”。外界評價華立一路走來很穩,“穩”當然是一個褒義詞,然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穩”也意味著發展速度不快,不像我們同一時期的企業一下子規模上千億。以華立改制為例,我們花了15年的時間才“輕裝上陣”,真正按照市場化的現代企業制度來運營。但我也不后悔,我覺得有時候慢就是快,一味求快反而可能會翻車,我們不去追求速度,而是把基礎打好,一步一個腳印地踏踏實實走,支撐企業走得長遠。
其實,華立在戰略上也走過很多彎路。20世紀90年代,我們曾經嘗試過多元化,什么項目賺錢就投什么,結果一地雞毛。后來發現問題,我們選擇了壯士斷腕,因為只要企業活著,錢還可以再賺回來。
怎樣讓企業始終保持平穩成長?華立是制造業出身,強項在制造業,所以同一時期我們一般會在制造業選擇3到4個賽道,而且這些賽道沒有關聯。這背后的邏輯是,任何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都很難抵擋行業大周期,你可能比同行狀況好一點,但要逆勢是非常難的。而華立的選擇,使我們可以不斷調整布局,優化資源配置,好處在于東方不亮西方亮。
現在,華立更加聚焦制造業以及圍繞制造業的服務業,而且在每一個細分賽道,我們的目標都是挖深、挖寬“護城河”,保持在行業頭部。這是經歷市場考驗后,華立選擇的大方向。
什么是圍繞制造業的服務業?華立在海外的工業園以及圍繞工業園的全球供應鏈服務,其實就是一種圍繞制造業的服務業。在圍繞消費者的服務業領域,中國的電子商務已經把互聯網運用得很好,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能超過我們;但在圍繞制造業的服務業,目前發展還非常不充分,甚至還有很多空白,這是未來的潛力所在。
很多年輕的創業者說,羨慕我們那個時代機會多,只要能吃苦,幾乎都能干出一番事業。其實,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苦惱和困難。你們這個時代,告別了我們經歷的短缺經濟時代,各行各業都有很多競爭對手,但你們可以按照市場邏輯來經營企業,沒有任何包袱,這就是你們這個時代的最大好處。
我曾經在華立的內部會議上講,我所代表的60后、70后,奮斗了幾十年,只做了一件事情——在很多企業轉型失敗的那個時代,華立是存活下來的少數企業之一。我覺得很欣慰,但也深知,我們企業做得一般般,還算不上很優秀。所以,80后、90后這一代,最大的責任就是把華立從一個平凡的企業帶向優秀;而00后這一代,要把華立從優秀帶向卓越。企業發展永無止境,我相信,華立的80后、90后、00后一定會比我們做得更好。
企業家要有“四顆心”
任何時期的企業經營理念都沒有絕對的對和錯,要放在具體的時代環境中去看。我一直強調,華立發展到今天,更多的還是得益于改革開放。但我也不否認,華立之所以能夠在時代的大潮中存活下來,也有我們自己的原因。
這種個性的差異,首先在于企業的價值觀。華立從創立走到今天,我們從來沒有迷失過方向,始終以“增進社會福祉、實現人生價值”為宗旨。賺錢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企業發展的終極目標。我們從管理層開始身體力行,引導員工形成一致的企業價值觀,使之成為一種內在驅動力。這就是企業價值觀的培養,一個企業要想充滿活力、欣欣向榮,一定是奮斗者的企業。
當然,企業價值觀也要根據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發展階段進行調整,與時俱進。在華立的傳承過程中,我為企業員工確立了行為準則,提醒他們要有“四顆心”。
一是,敬畏之心。作為企業的決策者和帶頭人,企業家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對法律的敬畏,對自然規律的敬畏。一個沒有敬畏之心的人就是狂人,敬畏之心是支撐企業走下去的首要準則。
二是,謙卑之心,這是我們華立的最大特點。因為企業經營總有高潮、低潮,有高光時刻,也有困難階段。企業再大還是企業,政府再小也是政府,企業家要保持謙卑之心,才能讓企業在良好的營商環境中成長。
三是,感恩之心。這源自企業家內心,要懂得感恩時代,感恩客戶,感恩員工,感恩你的合作伙伴,感恩他們的信任和支持。學會感恩,他人自會給你支持,企業才能在較長的周期里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
四是,利他之心,這是我們華立長期堅持的一項準則。不要把時間和金錢看得太重,企業家應該把目光放得長遠,如果身邊的人有需要,就要能幫盡幫,把幫助他人當作自己的一種人格、一項做人的準則。做企業和做人是同樣道理,先做好一個人,才能做好企業的帶頭人。
此外,華立之所以健康地發展到今天,還有一項關鍵,就是我們始終保持風險意識,居安思危。
企業一路走來,怎么可能不遇到困難?怎么可能不犯錯誤?華立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教訓遠大于經驗,如果你讓我總結這40多年的經營,教訓占70%以上。但我認為這不是壞事,因為在每一次失敗中吸取教訓,可以避免下一次犯更大的錯誤。華立就是這樣,在一次次的困難和挑戰中,憑借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把壞事扭轉為好事。而風險意識的最大好處是什么?是始終保持警醒,避免踩大坑。我和各位分享保持風險意識的三條經驗:戰略上統一決策,經營上充分授權,財務上嚴格控制。
站在月球看地球
從微觀角度看,我覺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是從加入WTO以后,真正大規模地參與全球經濟分工合作。伴隨外資進入,全球的產業鏈都往中國轉移,中國就變成了“世界加工廠”。要注意,不是“世界工廠”,因為一開始很多制造業企業還不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絕大部分只是代工。如果把世界看作一個水庫,當時,中國的生產要素成本比較低,處在低水位,而全球市場處在高水位,只要管道一打通,強大的“水位差”勢不可擋。
但這些年,受到新冠疫情、地緣沖突、貿易戰等因素影響,全球逐漸形成了一個共識:遠距離的全球分工存在安全風險,必須縮短供應鏈。也就是說,讓上游供應商盡量靠近主機廠,讓主機廠盡量靠近目標消費市場,盡量避免跨洲運輸。
商業邏輯的改變,帶來了新一輪全球供應鏈重構。對中國而言,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們成長起來的產能不僅僅面向中國市場,而是面向全球市場。如何應對新一輪全球供應鏈重構?
其實沒有那么可怕,也不是毫無選擇。我一直強調“站在月球看地球”:如果你站在地球看自己,遇到的困難看起來就比較大;如果你站在月球看地球,你就會發現,中國市場只不過是全球市場的一部分而已。困難總是暫時的,未來會有更大的機會、更大的作為,抓住這些機會,中國將從“中國制造全球賣”向“中國創造全球制造”深層轉變。
我們要把壞事變好事,十五年或者十年后回頭看,也許今天的壞事其實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企業家的世界觀很重要,只有擁有這樣的心態,才能真正成長為一個具有全球視野的跨國企業。
華立的“地瓜經濟”實踐
華立當年以電表制造為主業的時候,就已經想要“走出去”。2000年,華立首次走出國門,嘗試去泰國投資建廠。一開始是組裝廠,就像改革開放之初來中國的外資企業那樣,把零部件全部運過來,連螺絲都運過來,只需要在本地組裝。后來,慢慢開始推進本地化生產,就這樣一步步探索。
2005年,我們又在泰國東部投資建設“泰中羅勇工業園”。這一模式在當時是一種創新探索,我也不知道到底會有多少中國企業加入,先試試看。后來中國制造業出海成為大趨勢,加入的企業越來越多,我們就把海外布局拓展為全球“三大三小”的海外工業園,并圍繞這“三大三小”工業園,慢慢疊加全球供應鏈增值服務,形成華立如今的海外業務。
有時候,不是每個決策都高瞻遠矚,就是這樣一步步探索出來的。我們選擇一個地方,一般前期準備工作大概需要5年時間,分析、考評、談判,然后完成各種審批手續。
很多中國企業都問我,為什么會選擇去泰國?其實,在東盟國家里,泰國是工業基礎最完善、工業水平最高的一個國家。此外,我們的選址要素中還有一項很重要,就是這個國家沒有反華的基礎,和中國政府“翻臉”的概率極低。因為投資不是做短期生意,要看得長遠。
第二個海外工業園,我們選擇了墨西哥北部的新萊昂州,當時規劃10平方公里,現在估計要達到15平方公里。除了工業化程度比較高,從市場角度看,墨西哥的市場輻射能力獨一無二,它與全球最大的兩個貿易集團——北美自貿區和歐盟自貿區均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而且作為美國的鄰國,墨西哥自然而然地成了北美制造業中心地帶;從營商環境角度看,墨西哥對外商投資包容性高,外商可獲得永久土地產權,而且金融業發達,供應鏈相對完備;從投資安全性角度看,墨西哥政局穩定,與中國關系友好;此外,在當今國際政治經濟新形勢下,選址墨西哥可以助力企業開拓北美市場,配置全球資源,進一步提升企業的國際化程度。
第三個選址在哪里?摩洛哥,主要針對高端的國際市場。因為摩洛哥是歐洲“后花園”,工業基礎也不差,而且距離歐洲很近,甚至可以直接搭載集裝箱輪渡去歐洲。
目前,華立在泰國、墨西哥、摩洛哥建立了全球三大海外工業園,并基于自身實踐,總結提煉出“所在國與中華文化的融合及包容性”“所在國自身市場容量及其市場輻射半徑”等十大出海選址要素。以泰中羅勇工業園為例,現在園區內已經投產的中國企業近250家,待園區擴建完成,落戶企業預計超過300家,總面積將達到20平方公里。可以說,中國企業在海外集聚的工業園,沒有一個規模超過我們的。
我想,這就是“地瓜經濟”。我們把根留在中國,把藤蔓延伸向全球,“走出去”吸收更多養分,支撐自己的根基做大做強。
從2000年“走出去”,到現在形成一定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我們踩過的坑加起來至少超過7000萬美金,花了大量的學費。這個數據看似輕飄飄地講出來,但其實華立是有深刻教訓的,我不希望每個中國企業都重復去踩坑。
全球化是必然趨勢,中國企業要抱團出海,而不是孤軍作戰。對于全球化經營,華立有很多心得體會,將為中國企業走向全球作好系統服務。對我來說,這不僅是利他之心,也是華立全球化戰略的重要內容,我希望中國企業實現合作共贏。
免責聲明:本網注明“來源:XXX”的作品,均為轉載自其它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網僅限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作為商業用途,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或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如涉及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公眾號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更正或刪除。